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62年成立的京師同文館。“同文”,即通識各國語文;“館”也就是今天的“學院”。京師同文館是當時的國立外國語學院,也是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的前身之一。恭親王奕等人在給清政府的奏折上闡明了建立京師同文館的意圖:“欲悉各國情景,必先諳其言語文字,方不受人欺蒙”。在國門被迫打開的時代,清政府應對當時國際形勢的措施除了興船政,就是辦學校。而京師同文館正是清政府興辦的第一所現代意義上的大學。
京師同文館建館之后,相繼開設了英文館(1862)、法文館(1863)、俄文館(1863)、德文館(1871)、東文(日文)館(1897)。由于清政府中的有識之士認識到了科學的重要性,從1867年開始,又增設了天文、算學、格致(即物理、化學)、醫學等館。此外,同文館還開設萬國公法課程,教授國際法。這樣同文館共開設三類課程:外語、科學、法律;在當時的條件下,這些科目或許被視為中國在國際化時代強國的最重要工具。在同文館的110名教師中,有27名外國人,且大部分都是外語教師。這也開創了中國大學聘請外語專家的歷史。
1898年,北京大學的直接前身京師大學堂成立。成立伊始,京師大學堂即開設英、法、德、俄、日5個語種的課程。1900年,京師大學堂暫時停辦。1902年,京師大學堂復學,并隨即合并了京師同文館,次年更名為譯學館。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的兩個最早的前身從此融為一體。
1919年,北京大學廢門改系,組建13個系,其中外國文學系有3個,即英國文學系、法國文學系、德國文學系。1920年,俄國文學系成立,使外國文學系在全校的18個系中占4個。在當時的學科結構中,外國文學系占有較大的比重,說明外國文學學科在北大具有重要的地位。1924年,北京大學決定“添設東方文學系”,但所謂“東方文學系”其實只有日文專業,由周作人擔任系主任。俄文系后來被取消,1931年成立的外國語文學系由英、法。德、日四個語種組成。西南聯大期間,也一直保持了外國語文學系的建制。
在很長一段時間,北京大學的外國語言文學學科以西方語言文學為主體,除有英、法、德、俄等專業之外,還開設拉丁語和古希臘語課程。北大也一直重視東方語言文學的教學,除很早就設有日語專業外,還于1919年即開始教授梵文課程。但由于條件所限,直到1946年季羨林先生從德國學成歸國后,擁有多個語種的東方語文學系(以下簡稱東語系)才得以成立。建系初期,擁有6位教師的東語系可以教授梵文、阿拉伯文、蒙文、藏文等語言。從那時起,北大乃至中國的東方學科才正式建立并得到長足的發展。
東方語文學系成立后,原外國語文學系的其余部分更名為西方語文學系。新中國成立后,東語系迅速發展,教師和學生人數都有大幅度的增加。1949年6月,南京東方語言專科學校和中央大學邊政學系的教師并入東語系。到1952年京津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前,東語系已有12個招生語種,50名教師,大約500名在校學生,成為北大最大的系。
1952年院系調整時,重新組建西方語言文學系、俄羅斯語言文學系、東方語言文學系。其中西方語言文學系包括英、法、德三個語種,共有教師95人,分別來自北大、清華、燕大、輔仁、師大等高校;俄羅斯語言文學系共有教師22人,分別來自北大、清華、燕大等高校;東方語言文學系則將原有的西藏語、維吾爾語、西南少數民族語文調整到中央民族學院,保留蒙、朝、日、越、暹羅、印尼、緬甸、印地、阿拉伯等語言,共有教師42人。
1952年院系調整后的三系建制一直延續到1983年英語系成立;而今天的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則是由英語、東語、西語、俄語4系組建而成。
湖南招生考試信息港由湖南省教育考試院主辦,是廣大學生、教師、學生家長、招生院校、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相互交流的重要網絡平臺,是湖南省最權威的大型教育招生考試網站,...
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簡稱武軟,是武漢市人民政府主辦,學校設有11大學院、49個專業,努力辦人民滿意的高職教育。
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,坐落于以高等職業教育為特色的常州科教城內,毗鄰武進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,是一所省屬公辦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,創辦于1963年,為100所國...
英文博客網是國內最大的英語寫作和交流社區平臺,主要提供英語日記、英語周記、英語作文、英文交流等服務。
北京外事研修學院
長沙醫學院 - Changsha Medical University,長沙醫學院座落在歷史文化名城長沙,依湘江之畔,臨岳麓書院...聯系電話: 0731-88...